海南州在线

标题: 我只想教学,我不想感动中国,德国支教小伙刷爆朋友圈! [打印本页]

作者: 加羊叶西    时间: 2018-8-6 17:46
标题: 我只想教学,我不想感动中国,德国支教小伙刷爆朋友圈!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却管一些自己不该管的事情

这让本国人感觉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

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放弃的话,我的学生又会很难过

——这是2010年的卢安克,关闭自己微博,删除所有的博文和图片时,写的最后一段话。为了不伤害国人的自尊,又不让学生难过,十几年的执教生涯,躲避媒体的镜头就成为这个德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06年,他被推荐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他却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人别选他,他说我只想教学,我不想感动中国。

►在广西省东兰县板烈村,这个由老人和留守儿童构成的村落里,村民眼里的碧眼金发的德国人是一个十足的怪人。

►他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从发达的城市跑到偏远农村,不拿一分钱的工资义务教学。

还把自己翻译赚来的稿费全部捐给慈善结构,也从来不接受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给自己的资助,而他全年所有的经费,来自父母给他的五千元生活费。

►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卢安克,有一个别人看来不可理解的家庭,他的哥哥是世界和平绿色组织的志愿者,而妹妹常年在非洲纳米比亚教书,他们都没有常人所理解的正常工作。自幼接触德式的教育,让卢安克不愿意为了金钱而工作,总想要改变些什么。

►1990年夏天的中国之旅,从此便和这片土地无法割舍。1992年夏,他来中国南京的东南大学留学,1993年2月却转学到广西农业大学。

先在南宁的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后又去县城当初中老师,最后又去了更偏远的板烈山村,而这一待就是十几年。

主持人柴静不止一次采访他,她说““面对他的时候,我土崩瓦解”。

►为了留在中国,他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曾因没办下 “就业证”, 被公安局罚了3000。也曾因为教育理念的问题,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被学校开除。

甚至被有关部门警告“希望他不要在媒体上出现,不要谈论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否则将会追究他的“不法行为”,并随时驱逐出境

►他上课从不用课本,他说孩子如果能写出“像风筝一样跑, 像自行车一样飞” 这样的句子是很有想象力的,但可惜在考试的时候这样的句子不是标准答案!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太急了,而在教育上更为严重!

►在板烈这样偏远的山区农村,青年多外出打工,孩子的童年没有父母的陪伴,卢克安就留下来和他们一起生活,玩耍,学习,打闹,成为他们的朋友,老师,家人甚至父亲。

►卢安克:“我并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不该干涉。”他用陪伴的方法,教会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和包容,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谈及对婚姻的理解,他说男人需要事业,而女人需要一个家庭和孩子,2012年再次接受柴静采访的时候,从词里行间流露出将要离开的迹象,对此村民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希望卢安克早点结婚,又担心婚后会离开板烈,离开山里的孩子。

►婚后,因为家人的反对,不得已他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板烈,他们的条件达不到去德国生活的标准,于是他去了浙江企业工作,但是无法解决他的合法身份问题,最后无法在中国继续生活,只好流亡越南

►离开板烈的时候,他曾经和孩子们许诺,这里是我的第二生命,无论我走多远,最后终究还会回来。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短暂离开中国,终究又回到中国,继续从事乡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媒体关注,这一次他更加的小心翼翼,网上关于他的资料也极其有限,只知道他又回到了了那些依赖他的孩子的身边,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知!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到中国,做了最需要做,但是没人做的事情,他用十几年时光,摸索一种适合人性的中小学教育,但这种方式不“实用”,与体制相悖,也不知他的研究是否有人继承,甚至看不到希望!

我们总喜欢用阴谋论来猜测一个人的动机,揣测一个人的用意,他的行为,曾经一度被一些国人排斥,甚至让人觉得有种被揭家丑,自尊心受挫的冒犯。

而这一切都不是他的初衷,他只是一个遵循内心选择,单纯的为了工作而工作而已!

►回到中国之后,卢安克把十几年来的教育研究的工作的经验整理成书,他希望诺干年之后自己的这些尝试,会给后来人一些启示和指导,而多年以来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已经让他的身体大不如前。

《死亡诗社》剧照

卢安克在教育上的探索,让我想起一部经典的电影《死亡诗社》所传递的思想。能包容不同价值追求,理解一切美好与善意的平常人。他对生命意义,对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他的身上,争议和偏见从来没有停止,有人称他”是“圣徒”,是“白求恩“ 是”洋雷锋”,也有人称他是“异类”,是“失败者”。而他对这些评价都不认同,他说我这都不是真实的我,其实我只是喜欢自由!

因为我们不愿把青春奉献给留守儿童,所以他被我们看到了一个“圣徒”;我们习惯了在城市灯红酒绿挥霍青春,所以他又被我们看成了一个“异类”。


               文章由海南州在线摘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光临 海南州在线 (http://hnz097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