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绿色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请谈谈您眼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
苏讲到国家形象的代表,正如《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所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三江源占了一半。但我觉得,三江源的国家形象是与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原真性、全民公益性高度关联的。这方面的情况,我用在玛多县冬格措那湖畔的一段考察日志来展示一下。严格地说,这里只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外缘地带。 冬格措那湖淡水、不冻,边上有山谷,这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的地利,只是阴天显得不那么清澈。后来,等我们在山谷里开始攀登,100米后就发现这样的天,时可遇不可求,要还是昨天一样的艳阳天,以4200米为起点的攀登,可是“酷刑”啊。

有了天时地利,我们才有了一场和山谷的“艳遇”。在与藏野驴(不到50米)和藏原羚“亲密接触”后,我们与当地人在山谷口午餐。塞了一肚子羊肉和半肚子烈酒后,我们从海拔4200米的山谷出发了。 给我们带路的是青海省生态办的一位副处长,他预言会发现岩羊。大家以为他是酒后夸口,为此,两个同路人打起了赌。女孩说如果发现3只岩羊,就把刚才在饭桌上捡到的男孩遗落的手机还给他,男孩问,如果看到6只呢?大家都说那就反给女孩一部手机——几乎没人相信能发现6只,岩羊毕竟是一种胆小且“高高在上”的动物。 随后的3个小时,或许只能盘下一个手机店才能兑现承诺了:我们见到了上百只岩羊。 然而“主角”在我们就快告别山谷时低调登场了——狼出现了。 在500米外的山头,一只差点被误认为是沙狐的狼出现后,在更远的山头上成群出现的岩羊前,又多了一只狼。岩羊们完全不是“喜羊羊”,狼也显然不是“灰太狼”——是灰的,但智商远远超过“灰太狼”。它们用时不长,就有所获。 香鼬一家和各种雕类也出来“表演”了。尤其是大家没想过,我们没闻过的香鼬,没吃过人类的亏,看见我们进了它们家,就来回穿梭在舞台前表演,离观众最近不到两米——这个距离,好像真能“闻香识动物”了。 那么多动物争相 “表演”,姹紫嫣红的植物也俯拾皆是,紫色的紫花龙胆,红色的红景天……再加上这个山谷里造型各异的嶙峋怪石,真是个充满抽象色彩的舞台布景。

用数学语言来总结这个下午的“演员”和“群众演员”:狼(>2只)、藏野驴两群(7+12)、藏原羚三群(1+7+6)、岩羊六群(>4+3+20+20+50+30)、金雕(>2只)、草原雕(>2只)、隼(>2只)、鹫(>3只)、大鵟(>3只)、旱獭(>6只)、野兔(>2只)、灰斑鸠(>20只)、香鼬一家(5只)、赤麻鸭和鸬鹚(>20只)、戴胜和鼠兔(不计其数)。逛一下午动物园,能看到这么多只动物不?要问玛多什么多?鸟多兽多花样多。 与此同时,另一个考察队,在同属三江源的杂多县看到了雪豹,看到了棕熊捕食旱獭。 三江源随处可见的众生和谐场面,天人合一的“大片”,这么多不请自来的“演员”,都有一个重要背景: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特色鲜明,成为保育三江源地区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当地群众适当强度的传统游牧活动,是维系这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正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许是受半肚子烈酒的激发,我顿悟:这是青海为野生动物创造的“和谐社会”,这里有“野生动物国家队”,这里有美丽中国。 看完这里的“大片”,我这个去过全部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和近百个世界各国国家公园的人不得不这样总结: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唯一的以大型食肉动物为顶级的食物链展示系统,是唯一可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雪域窗口。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三江源国家公园真正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12个巨大生物多样性国家的“巨大”。 对三江源区,全面概括起来应该是:青海人的自留地,中华文明的“自流地”,野生动物的自由地。 我把冬格措那湖的这个山谷看作了青海人藏起来秘而不宣的自留地,把大河文明起点的三江源看作是中华文明自上而下的“自流地”,把三江源国家公园看作了每个国人都看得见的野生动物的自由地。

努力成为 中国最好的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要成为我国最好的国家公园,需要在那些方面作出努力?
如果一切顺利,“人努力、天帮忙”,三江源国家公园必将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国家公园,毕竟天赋资源、人促恢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又带来机遇。但是,也正因为其“第一”和“唯一”太多,标准也更高、更全面。

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国家公园
对三江源国家公园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这里提几点建议。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保护为主和全民公益性优先,全民公益应体现在科普和公众参与上。这里,尚欠缺与科普相关的设施。 我们知道,《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已经印发实施,那么相应的科普设施需尽快跟进。因为《方案》中明确,“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合理扩大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规模。将现有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岗位统一归并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负责对园区内的湿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建立健全当地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共建机制,鼓励支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 这方面,其实青海并不陌生,距玉树市不远的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偌大的办公楼曾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管理和科研科普的场所,玛多县自然也可全盘复制。这样,就不仅是资源好,还能完成资源—产品—商品的升级,让更多的人看见并懂得,大美青海美在那里、为什么这么美?未来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会更美。
|